加入收藏 在线报名
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 师资力量 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 教学环境 精彩课堂 模拟试卷 学员风采 联系我们 论坛
今天是: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报考资讯
安徽省2016年普通
安徽普通高校专升本相关
学习专升本方法
获得本科学历的意义
4种学历专升本途径介绍
对安徽省专升本考试实施
普通高校专升本相关内容
普高专升本报名流程
>>更多

步步升职业培训学校

联系电话:
0551-62678996

联系人:
邓老师:19965087051
张老师:19965086815

咨询地点:

合肥市庐阳区阜阳路与阜南路口振信大厦B座三楼

QQ:800003978

 
报考资讯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专升本考试池州学院

添加时间: 2012-4-21 2:38:56 来源: 作者:合肥步步升教育 点击数:7737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专升本考试池州学院

一、课程说明

中国近现代史是高等院校历史学(师范类)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讲述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110年 的历史;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开始到终结的历史;中国民主革命从发生到胜利的历史;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中国认识世界、认识国情、逐步走向 界的历史。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对于加深学生对我国近代国情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感都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二、课程教育目标

(一)基础知识教育

通 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围绕着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线索,深刻认识这一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资本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维新改良与民主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 革命等重大历史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鸦片战争后,这一传统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血洒黄海至杨靖宇东北 抗日、方振武毁家纾难、佟麟阁以死报国、张自忠壮烈捐躯,无不是爱国主义的壮丽诗篇。正是在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中国人民英勇抗战,赢得了民族独立。

2.民主思想教育。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洪水猛兽的民主意识,在民主革命时期得到复苏和发扬。太平天国运动为民主意识的复苏打开了缺口;洋务运动兴学设厂,为民主 思想的复活奠定了基础;康有为戊戌变法向民主迈出了重大的一步;孙中山高举民主主义的大旗;新文化运动为民主科学而大声疾呼;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高 举民主科学的大旗,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民主思想教育的有利素材。

3.国情教育。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是摆在近代国人面前两大历史课题,先进的中国人无不在寻找民族的出路,地主阶级 的师夷制夷、太平天国的地上天国、康有为的君主立宪、孙中山的民主共和都未能挽救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理想,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可能的,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4.人生观教育。近代中国民族灾难深重,造就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远大社会报负和崇高人生追求的仁人志士、如林则徐、洪秀全、谭嗣同、孙中山、秋瑾、吴玉章、周恩来、毛泽东等,他们都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如常事,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进行不屈的奋斗,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5.文化素质教育。近代中国社会中西文化交融,既东学西传西学东渐,无论是社会科学领域,还是自然科学领域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通过这方面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 ) 能力培养

1.读、写、讲的综合素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读书方法,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让学生有准备的带着问题上讲台试讲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读、写、讲的综合素质能力。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教师不能单纯教给学生知识,而应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可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寻找问题答案。

3.培养学生教学的基本技能。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中注意大学与中学历史知识的衔接,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锤炼教师职业技能。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计144学时,分2个学期进行,可安排在第3学期和第4学期。每个学期72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 导言 12学时

第一节 中国近现代史的特点

一、中国近现代史的含义;二、中国近现代史的起讫年代;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一、学术观点介绍;二、确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线索的依据;三、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

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概况

第四节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意义

第五节 中国近现代史文献资料介绍

第二章 清王朝的衰微与覆灭

第一节 鸦片战争

一、 19世纪前期的中国与世界

(一)、清王朝的衰落 (二)、西方列强觊觎中国(三) 、中外贸易与鸦片走私

.鸦片战争与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

(一)、正义的禁烟运动

(二)、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三)、不平等条约与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开端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国门洞开

(一)、英法发动新的侵华战争

(二)、英法扩大战争,俄国趁火打劫

(三)、辛酉政变及其政策调整

第二节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前期的胜利发展

(一)、洪秀全和拜上帝会

(二)、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前期的胜利发展

(三)、太平天国的各项制度和政策

二、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及失败

(一)、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二)、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三)、天京陷落和太平天国失败

(四)、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

三、太平天国时期的各族人民起义

(一)、捻军起义

(二)、上海小刀会起义

(三)、贵州张秀眉苗民起义

(四)、云南杜文秀回民起义

(五)、陕、甘、宁、青回民起义

第三节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一、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二)、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三)、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四)、创建海军与筹设海防

(五)、兴办近代学校和派遣留学生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民族资本近代企业的出现

(二)、民族资产阶级和早期维新思想

(三)、无产阶级的诞生与早期斗争

第四节 边疆危机与中法、中日战争

一、边疆危机

(一)、边疆危机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二、中法战争

(一)、法国侵略越南

(二)、中法战争的经过

(三)、中法战争的结局

三、中日甲午战争

(一)、日本蓄谋侵略朝鲜和中国

(二)、中日甲午战争的经过

(三)、《马关条约》及其危害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第五节 戊戌维新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一、民族危机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资产阶级维新运动

(一)、维新运动的兴起

(二)、维新运动的高涨

(三)、百日维新

(四)、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历史意义

三、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三)、《辛丑条约》与半殖民地的确立

第六节 辛亥革命

一、民族灾难的深重和清末新政

(一)、列强侵略的全面深入

(二)、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二、民主革命和立宪运动的高涨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二)、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立宪团体的建立及其请愿活动

三、辛亥革命与清朝的覆灭

(一)、群众运动的高涨与保路风潮

(二)、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 、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与清王朝的覆灭

四、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第三章 中华民国的兴衰和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一节 中华民国成立与军阀混战

一、中华民国的开端

(一)、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二)、袁世凯执掌北京政权与帝制复辟的失败

二、军阀混战

第二节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一、新文化运动

二、五四运动

(一)、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三)、五四运动

三、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一)、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和民主纲领的制定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活动

(五)、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第三节 国民革命

一、革命高潮的兴起

(一)、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二)、国民会议运动

(三)、五卅运动和全国革命高潮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

二、北伐战争

(一)、北伐前夕的国内形势

(二)、北伐战争的进程

(三)、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四)、国民革命的转折

第四节 十年内战

一、国民党实施的训政和南京政府政治制度

二、新军阀混战

三、武装起义与红色割据

(一)、八七会议和各地武装起义

(二)、农村根据地的开辟

四、工农武装革命的深入和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

(一)、中华苏维埃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二)、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五、日本侵华与抗日初兴

(一)、日军侵占东北

(二)、二八事变和上海抗战

(三)、日本蚕食华北

(四)、抗日救亡运动勃兴

(五)、西安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第五节 八年抗战

一、抗日战争初期的两个战场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二)、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三)、敌后游击战场的形成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二、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一)、抗战相持局面的形成

(二)、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与国民党政策中心的转移

(三)、敌后抗战的深入发展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正面战场的反攻部署及实施

(二)、解放区军民的大反攻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

(四)、抗战胜利

第六节 解放战争

一、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的斗争

(一)、战后时局和各党派的建国主张

(二)、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三)、国统区人民的反内战斗争

二、全面内战爆发

(一)、全国内战爆发与中共粉碎国民党进攻的策略方针

(二)、制宪国大召开

(三)、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军事进攻

(四)、国统区的政治危机

(五)、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

第四章 近现代经济的演变

第一节 工业化的艰难历程

一、晚清时期近代工业的产生

(一)、甲午战前外资经营的近代工业

(二)、甲午战后外资工业在中国的扩张

(三)、甲午战洋务企业的新变化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工业发展

三、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工业发展

(一)、工矿企业

(二)、交通运输及通讯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工业状况

(一)、国统区工业状况

(二)、日伪对沦陷区工业的掠夺

(三)、抗日根据地工业的发展

五、解放战争时期的工业发展

(一)、国统区的工业发展

(二)、解放区的工业发展

第二节 农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一、土地占有关系与地权分配

二、近代田赋与租佃关系

(一)、田赋

(二)、主关系与地租剥削

三、自然经济的解体与农业中新型经营方式的出现

(一)、自然经济解体

(二)、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和资本主义农业的出现

四、农业政策与农业生产概貌

(一)、晚清和北洋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农业政策与乡村改良运动

(三)、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农业

(四)、日本对中国农业经济的掠夺

(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与农业生产

五、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近代农业生产产量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

(二)、人口、耕地与粮食产量

第三节 贸易与金融业

一、中外贸易制度的变化

(一)、协定关税

(二)、海关行政权的丧失

(三)、买办的产生与买办财富

二、1840年至1913年间的中外贸易

(一)、主要进出口商品

(二)、贸易平衡、特点与贸易国别

三、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扩张

四、1913-1936年间的对外贸易

(一)、进口商品

(二)、出口商品

(三)、贸易平衡

五、中国新式银行业

(一)、传统金融机构的衰败

(二)、中国新式银行的兴起

六、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金融垄断与法币改革

(一)、四行二局的建立

(二)、法币改革

七、抗战时期国统区金融和贸易

(一)、严厉的金融统制

(二)、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

(三)、战时外汇、金银政策

(四)、国统区贸易

(五)、沦陷区金融与贸易

八、抗战胜利以后金融与贸易

(一)、战后金融

(二)、战后贸易

第五章 近现代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一节 科学技术

一、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与进步

(一)、自然科学

(二)、应用技术

二、民国时期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

(一)、自然科学

(二)、应用技术

第二节 教育事业

一、近代教育事业的兴起

(一)、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堂

(二)、教会学校的创办

(三)、留学教育

二、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三、民国时期的教育事业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

(二)、北京政府的教育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四、新民主主义教育

第三节 学术文化事业

一、晚清时期学术文化事业的近代化趋向

(一)、社会科学新学科的建立

(二)、历史学的变革与成就

(三)、文学艺术

(四)、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形成与发展

二、民国时期文化事业的缓慢发展

(一)、社会科学的发展

(二)、历史学的新成就

(三)、文学艺术

第六章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节 物质生活的演变

一、饮食

二、服饰

三、居室

四、行止

第二节 精神生活的

一、日益西化的公众娱乐活动

(一)、传统娱乐的形式与特点

(二)、近代新式娱乐的发展

二、民间宗教信仰活动

(一)、神祇信仰

(二)、鬼神观念与生活

三、礼俗与节日

(一)、新旧共存的礼俗

(二)、千姿百态的节日

第三节 社会交往

一、西方社交方式的传播

二、民间社交种类

第四节 社会保障

一、社会保障机构

二、灾荒与荒政

三、社会救济

四、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

(一)、社会保险

(二)、社会福利

第五节 妇女地位的变化

一、妇女的社会地位

(一)、妇女法律地位

(二)、妇女经济地位

(三)、妇女政治地位

(四)、妇女教育地位

二、妇女家庭地位

(一)、妇女的婚姻地位

(二)、妇女的生育地位

步步升论坛 | 步步升教育培训
返回首页 | 学校概况 | 师资力量 | 课程设置 | 教学环境 | 精彩课堂 | 模拟试卷 | 员工风采 | 联系我们 | 论坛
Copyright @ 1999-2022 步步升教育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阜阳路与阜南路口振信大厦B座三楼 电话:0551-62678996 E-mail:420323709@qq.com
备案号:皖ICP备12001427号-4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