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
实践:
含义:人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特点:①自觉能动性;②客观物质性;③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形式,处理人自然界的关系;②社会实践:处理人和人的关系;③科学实验:
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①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
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即认识的本质)。
主体:在社会关系中的人。
客体:认识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①实践关系;②认识关系;③价值关系;④审美关系。
反复性:原因:①客观事物及属性还没出现(受到客体本身发展过程和客体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②客观条件不具备(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③主观条件限制(受到主体本身诸多条件的限制)
无限性:①客观世界是无限的;②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上升性:①客观世界是发展的;②人的实践也是发展的。
辩证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感性认识:含义:人们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完成认识的任务)(第一次飞跃)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含义: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都有质的区别;②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要发展到理性认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实践基础上达到辩证统一。
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第二次飞跃,实现认识的目的):
原因:①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②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途径:实践。条件:①理性认识本身应该是正确的;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③理性认识必须为群众所掌握;④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两次飞跃的关系:第一次飞跃是前提和基础,第二次飞跃是目的和归宿。
认识的辩证方法:
⑴归纳与演绎:归纳:是指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演绎:从一般原理引申出个别结论,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⑵分析与综合:分析:把整体变成部分加以认识的方法;综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统一为整体,加以认识的方法。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⑶抽象与具体:感性具体:就是人们再感性认识中形成的关于事物外在的完整形象;理性抽象:就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概括和规定;联系:人的认识过程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人的认识过程就是从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又从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的过程
⑷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逻辑方法: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来认识事物的方法;历史方法:通过对事物的自然进程来认识事物的方法。联系: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
(正确认识):真理:
含义: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本质属性:客观性:①内容是客观的;②标准是客观的。
与谬误的关系:①真理与谬误有着明确的界限;谬误是对事物的弯曲反映;②两者又相互依存,在特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绝对性:①任何真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②每一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
相对性:①从深度而言,任何真理是对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深化;②从广度而言,任何真理是对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扩展。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①相互联系,不可分割;②相互渗透;③真理是一个从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的原因: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本身就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②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③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能够作为真理检验标准的必须是能够将主观与客观相联系、相沟通、相比较的环节,而能够满足真理本性这一要求的,只能是社会实践,实践是联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简单地说,认识指导实践,如果实践成功,得到了预想的结果,说明指导实践的认识是正确的,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标准的绝对性:①实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今天不能被实践检验的认识,最终都能被实践所检验
标准的相对性:①有些认识,今天的实践还无法检验;②已经检验的正确认识,还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反作用:①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②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②要用正确理论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