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的符号化就是数据,所以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示形式,信息是数据抽象出来的逻辑意义。 2.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相关技术。 3.文化的核心是: 观念和价值。 4.计算机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四个里程碑之一(前三个分别为: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与印刷术的发明)。 5.计算机的特点1)运算速度快2)存储容量大3)通用性强4)工作自动化5)精确性高 6.字长是计算机一次所能处理的实际位数长度,字长是衡量计算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7.字长是指计算机的运算部件能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它与计算机的功能和用途有很大的关系。 8.字符编码主要是ASCII码,它是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的缩写(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 9.在计算机内部表示汉字时把交换码(国标码)两个字节最高位改为1,称为“机内码”。 10.记录汉字字形通常有两种方法:点阵法和矢量法,分别对应两种字形编码:点阵码和矢量码。 11.一个16×16点阵的汉字要占用32个字节,一个32×32点阵的汉字则要占用128字节,而且点阵码缩放困难且容易失真。 12.汉字输入码可分为流水码、音码、形码和音形结合码四种。全拼输入法、智能ABC和微软拼音等汉字输入法为音码,五笔字型为形码。音码重码多、输入速度慢;形码重码较少,输入速度较快,但是学习和掌握较困难。目前以智能ABC、微软拼音、紫光拼音输入法和搜狗输入法等音码输入法为主流汉字输入方法。 13.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软件系统又可以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其中,操作系统是最重要的系统软件。 14.未配置任何软件的计算机叫裸机。 15.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鼠标器、键盘、扫描仪、数字化仪、数码摄像机、条形码阅读器、数码相机、A/D转换器等。 16.通常把控制器和运算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17.最常用的输出设备是显示器、打印机和音箱,还有绘图仪、各种数模转换器(D/A)等 18.从信息的输入输出角度来说,磁盘驱动器和磁带机既可以看作输入设备,又可以看作输出设备。 19.指令 是指示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它由一串二进制数码组成,这串二进制数码包括操作码和地址码两部分。 20.一台计算机有许多指令,作用也各不相同。所有指令的集合称为计算机指令系统。计算机系统不同,指令系统也不同,目前常见的指令系统有复杂指令系统(CISC)和精简指令系统(RISC)。 21.软件是指使计算机运行所需的程序、数据和有关的文档的总和。数据是程序的处理对象,文档是与程序的研制、维护和使用有关的资料。 22.系统软件居于计算机系统中最靠近硬件的一层,它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撑服务软件等。 23.操作系统(OS,Operating System)是一组对计算机资源进行控制与管理的系统化程序集合,它是用户和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为用户和应用软件提供了访问和控制计算机硬件的桥梁。 24.算法:其主要性质表现在:①有穷性;②确定性;③可行性;④输入/输出。 25.操作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管理控制程序,它包括五个管理功能: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作业管理。 26.操作系统 (1) 按其运行的环境可分为实时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和批处理操作系统。 (2) 按其管理用户的数量可分为单用户操作系统和多用户操作系统。 (3) 按同时管理的作业数可分为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和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27.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微机上的FoxPro、 FoxBASE+、Access和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如Oracle、DB2、Sybase、SQL Server等,它们都是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28.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和算法是程序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通常可以认为:程序=算法+数据结构。 29.程序设计语言: (1)机械语言:计算机系统唯一能够识别的 不需要翻译 (2)汇编语言:机器语言的符号化 (3)高级语言:大大提高了编程效率 30.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一般都称为低级语言。 31.高级语言有两类,分别是解释型和编译型。 32.解释程序:解释程序接受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如Basic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然后对源程序的每条语句逐句进行解释并执行,最后得出结果。解释程序对源程序是一边翻译,一边执行,不产生目标程序。 33.编译程序:编译程序是翻译程序,它将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翻译成与之等价的用机器语言表示的目标程序,其翻译过程称为编译。 34.微处理器(CPU)是将运算器、控制器、高速内部缓存集成在一起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核心部件。 35.单片机:将微处理器(CPU)、一定容量的存储器以及I/O接口电路等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就构成了单片机。 36.单板机:将微处理器、存储器、I/O接口电路安装在一块印刷电路板上,就成为单板机。 37.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供单个用户使用的微机一般称为PC,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微机。 38.便携式微机:便携式微机大体包括笔记本计算机和个人数字助理( PDA)等。 39.微机中的内存一般是指随机存储器(RAM)。 主频的单位是赫兹(Hz)。 40.目前常用的内存有SDRAM和DDR SDRAM,以及DDR Ⅱ SDRAM等。 41.软盘:其直径为3.5英寸,容量为1.44 MB。 42.软盘上有写保护口,当写保护口处于保护状态(即写保护口打开)时,只能读取盘中信息,而不能写入,用于防止擦除或重写数据,也能防止病毒侵入。 43.微机中的总线一般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分别用来传输数据、数据地址及控制信号 44.主板是微型计算机系统中最大的一块电路板,有时又称为母板或系统板,是一块带有各种插口的大型印刷电路板 45.具有多媒体处理能力的计算机叫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具有多样性、实时性、交互性和集成性的特点。 46.计算机的发展: (1)第一代(1946—1957)电子管计算机 机械语言汇编语言 科学计算 (2)第二代(1958—1964)晶体管计算机 晶体管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数据处理 (3)第三代(1965—1970)集成电路计算机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广泛应用各个领域 (4) 第四代(1971—现在)集成电路计算机 集成电路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 网络时代 (5)第五代 未来计算机 光子量子 DNA等 47.操作系统主要有四种特性:(1)并发性 (2)共享性 (3)虚拟性 (4)异步性 48.并发性(Concurrence)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行程序在同一时间间隔段内同时执行。操作系统是一个并发系统, 49.采用了并发技术的系统又称为多任务系统 50.文件管理主要完成以下任务:提供文件逻辑组织方法、提供文件物理组织方法、提供文件的存取方法、提供文件的使用方法、实现文件的目录管理、实现文件的存取控制和实现文件的存储空间 51.操作系统一般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批处理系统;2)分时系统; 3)实时系统。 52.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目前又出现了许多种操作系统,主要有嵌入式操作系统、个人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等。 53.批处理(Batch Processing)操作系统的工作方式是:用户将作业交给系统操作员,系统操作员将许多用户的作业组成一批作业,之后输入到计算机中,在系统中形成一个自动转接的连续的作业流,然后启动操作系统,系统自动、依次执行每个作业,最后由操作员将作业结果交给用户。 54.分时(Time Sharing)操作系统的工作方式是:一台主机连接了若干个终端,每个终端有一个用户在使用,用户交互式地向系统提出命令请求,系统接受每个用户的命令,采用时间片轮转方式处理服务请求,并通过交互方式在终端上向用户显示结果。 55.实时操作系统(Real Time Operating System)是指使计算机能及时响应外部事件的请求在规定的严格时间内完成对该事件的处理,并控制所有实时设备和实时任务协调一致地工作的操作系统。 56.嵌入式操作系统(Embedded Operating System)是运行在嵌入式系统环境中,对整个嵌入式系统以及它所操作、控制的各种部件装置等资源进行统一协调、调度、指挥和控制的操作系统。 57.根据在同一时间使用计算机用户的多少,操作系统又可以分为单用户操作系统和多用户操作系统 58.单用户操作系统是指一台计算机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用户在使用,一个用户独自享用系统的全部硬件和软件资源,而如果在同一时间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计算机,则称为多用户操作系统。 59.如果用户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运行多个应用程序(每个应用程序被称作一个任务),这样的操作系统称为多任务操作系统,如果用户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运行一个应用程序,对应的操作系统称为单任务操作系统。 60.早期的DOS操作系统是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Windows XP则是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61.网络操作系统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是在各种计算机操作系统上按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和标准开发的软件,包括网络管理、通信、安全、资源共享和各种网络应用,其目标是相互通信及资源共享。 62.大量的计算机通过网络联结在一起,可以获得极高的运算能力及广泛的数据共享,这种系统被称作分布式系统(Distributed System)。 63.MS-DOS具有字符型用户界面,采用命令行方式进行操作和管理,这种方式操作起来很不方便,而且需要用户记忆大量的DOS命令。 64.Unix操作系统是一个通用、交互型分时操作系统。 65.Mac OS操作系统是美国Apple公司推出的操作系统,运行在Macintosh计算机上。Mac OS是全图形化界面和操作方式的鼻祖。 66.Windows XP目前流行最广的是家庭版和专业版。 67.快捷方式就是一个扩展名为.lnk的文件,一般与一个应用程序或文档关联。 68.Windows XP的最低系统要求: (1)推荐计算机使用时钟频率为300 MHz或更高的处理器,至少需要233MHz(单个或双处理器系统),推荐使用Intel Pentium/Celeron系列、AMD K6/Athlon/Duron系列或兼容的处理器; (2)推荐使用128 MB RAM或更高(最低支持64M,可能会影响性能和某些功能); (3)1.5GB可用硬盘空间; (4)Super VGA(800×600)或分辨率更高的视频适配器和监视器; (5)CD-ROM或DVD驱动器; (6)键盘和Microsoft 鼠标或兼容的指针设备。 69.Windows的窗口不论在外观、风格还是在操作方式上都高度统一。 (1)边框 (2)标题栏 (3)菜单栏 (4)工具栏 (5)状态栏 (6)文档视图 (7)滚动条 70.模式对话框:指当该种类型的对话框打开时,主程序窗口被禁止,只有关闭该对话框,才能处理主窗口。 71.非模式对话框: 非模式对话框是指那些即使在对话框被显示时仍可处理主窗口的对话框。 72.文件(File),是指存放在外存储器上的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 73.文件中存放的可以是一个程序,也可以是一篇文章、一首乐曲、一幅图画等等。 74.在文件名中不允许使用/、\、*、?、<、>、|等符号。 75.文件的主文件名应该和文件的内容相关,用扩展名来区分文件的类型,因此扩展名又叫类型名。 76.某一时刻只会有一个节点处于打开状态,节点处于打开状态时,其名称将会变为蓝色,且有些节点的图标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77.Windows XP之所以具有上述优良特性,应归功于采用了先进的Unicode字符集。Unicode字符集是Unicode联盟开发的一种16位字符编码标准。 78.控制台的右侧列出了计算机上的用户账户,Administrator和Guest账户是在安装Windows XP系统时自动创建的,它们为首次登录计算机进行管理提供了可能。 79.为了防止非法用户试图以Administrator的身份登录计算机,可以为Administrator重命名,但不能删除该账户。 80.Guest(来宾)账户为了安全,管理员可以禁用该账户或为该账户重命名,但不能删除该账户。 81.画图程序是一个简单的画图工具,用户可以使用它绘制黑白或彩色的图形,并可将这些图形存为位图文件(.bmp文件),可以打印,也可以将它作为桌面背景,或者粘贴到另一个文档中,还可以使用“画图”查看和编辑扫描的照片等。 82.写字板和记事本是Windows XP自带的两个文字处理程序,这两个应用程序都提供了基本的文本编辑功能。 83.写字板的功能较强,使用写字板可以创建和编辑带格式的文件,其界面和使用方法与Word非常相似。 84.记事本是一个文本文件编辑器,用户可以使用它编辑简单的文档或创建Web页。“记事本”的使用非常简单,它编辑的文件是文本文件,这为编辑一些高级语言的源程序提供了极大方便。 85.20世纪80年代,使用比较广泛的有文字处理系统WPS、字表编辑软件CCED,文书编辑系统Word Star等。 86.版式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包括页面设置、页码、分栏排版、页眉和页脚的设置等。 87.Microsoft Office 2003日常办公事务处理的七大常用组件。它们分别是:字处理软件Word 2003、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03、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03、数据库管理软件Access 2003、动态表单软件InfoPath 2003、电子邮件管理软件Outlook 2003、桌面排版软件Publisher 2003。 88.标题栏位于窗口的最上方,默认为蓝色。它包含应用程序名、文档名和控制按钮。 89.工具栏的显示或隐藏的方法: (1)单击“视图”菜单中的“工具栏”命令,从其级联菜单中选择需要的工具栏。 (2)右击工具栏或菜单栏的任意位置,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需要的工具栏。 90.任务窗格的调用可以通过“视图”—“任务窗格”来实现。 91.标尺有水平标尺和垂直标尺两种,用来确定文档在屏幕及纸张上的位置。也可以利用水平标尺上的缩进按钮进行段落缩进和边界调整。还可以利用标尺上制表符来设置制表位。 92.状态栏位于窗口的底部,显示当前窗体的状态,如当前的页号、节号、当前页及总页数、光标插入点位置、改写/插入状态、当前使用的语言等信息。 93.启动Word 2003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单击“开始”→“程序”→“Microsoft office” →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2)双击桌面已建立的Word快捷方式图标。 (3)双击已建立的Word文档。 94.退出Word 2003的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击Word窗口右上角的“关闭”按钮。(2)单击“文件”菜单中的“退出”命令。(3)双击Word窗口左上角的控制图标或使用快捷键Alt+F4。 95.单击“工具”菜单中的“选项”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保存”选项卡,选中“自动保存时间间隔”复选框并设定自动保存时间间隔,就可以高枕无忧地编辑你的作品了。 96.打开文档: (1)单击“文件”菜单中的“打开”命令 (2)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打开”工具按钮 (3)使用Ctrl+O快捷键。 (4)单击 “文件”菜单下方通常会列出最近使用过的4个文档之一(选择“工具”菜单中的“选项”命令,在对话框中单击“常规”选项卡,在“列出最近所用文件”文本框中可以设置“文件”菜单下列出的文档个数)。 (5)单击“开始”按钮,“开始”菜单中的“文档”子菜单下列出了最近使用的15个文档,可以选择并打开使用。 97.新建空白文档(1)直接单击“常用”工具栏的“新建”按钮。(2)使用快捷键Ctrl+N。 98.关闭文档 (1)单击“文件”菜单中的“关闭”命令可以关闭当前正编辑的文档。 (2)单击文档窗口右上方的“关闭”按钮,可以关闭当前正编辑的文档。 99.使用键盘命令或快捷键:按Home键和End键可以快速将插入点移动到文档行首、行尾;按Ctrl+Home快捷键和Ctrl+End快捷键可以快速将插入点移动到文档开头和结尾。 100.Word 2003提供了两种录入状态:“插入”和“改写”状态。“插入”状态是指键入的文本将插入到当前光标所在的位置,光标后面的文字将按顺序后移;“改写”状态是指键入的文本将光标后的文字按顺序覆盖掉。 101.“插入”和“改写”状态的切换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 (1)按键盘上的“Insert”键,可以在两种方式间进行切换。 (2)双击状态栏上的“改写”标记,可以在两种方式间进行切换。 102.在“字体”选项卡中可以设置字体、字形、字号、颜色、下划线、特殊效果等。特殊效果可以直接单击效果前面的复选框即可,允许同时使用多种文字效果。 103.文档的查看方式: (1)普通视图 (2)页面视图 (3)Web版式视图 (4)大纲视图 (5)阅读版式视图 (6)文档结构图 (7)缩略图 104.普通视图是适合文本录入和编辑的视图方式,占用计算机内存少、处理速度快。页与页之间用一条虚线(分页符)分隔,节与节之间用双行虚线表示,虚线中间注明分节符的类型,在这种视图方式下不显示页边距、页眉和页脚、背景等信息。 105.页面视图文档的显示效果与打印机打印输出的结果完全一样。在这种视图方式下,页与页之间是不相连的,可以看到文档在纸张上的确切位置。页面视图可正确显示页眉和页脚、分栏、批注等各种信息及位置,是Word默认的视图方式,也是使用最多的视图方式。 106.页眉和页脚只有在页面视图下才能看到,创建页眉和页脚必须先切换到页面视图下。 107.Web版式视图可以创建能显示在屏幕上的Web页或文档,可看到背景和为适应窗口大小而自动换行显示的文本,且图形位置与在Web浏览器中的位置一致,即模拟该文档在Web浏览器上浏览的效果。 108.字号大小有两种表示方式,分别用“号”和“磅”为单位。以“号”为单位的字号中,初号字最大,八号字最小;以“磅”为单位的字体中,72磅最大,5磅最小。当然我们还可以输入比初号字和72磅字更大的特大字,根据页面的大小,文字的磅值最大可以达到1638磅。 109.设置段落格式的方法是:单击“格式”菜单的“段落”命令,打开“段落”对话框,对话框中的三个选项卡分别是:缩进和间距、换行和分页、中文版式 110.标尺的显示或隐藏可以通过单击“视图”菜单中的“标尺”命令来实现。 111.双击“常用”工具栏上的“格式刷”工具按钮,就可以在多处反复使用。 112.要停止使用格式刷,可单击 “格式刷”工具按钮或按Esc键取消。 113.Word中默认的制表位是两个字符。 114.设置制表位的方法是: ① 单击水平标尺左端的制表符可以切换各种制表符,直到出现所需要的制表符类型。 ② 如选择小数点对齐制表符,在水平标尺上单击要插入制表位的位置,水平标尺上就会出现小数点对齐制表符。按这种方法依次在标尺上相应位置设定其他需要的制表符。 115.项目符号和编号的使用方法是: ① 将鼠标定位在要插入项目符号或编号的位置; ② 单击“格式”菜单中“项目符号和编号”命令,弹出“项目符号和编号”对话框; ③ 使用不同的选项卡,选择合适的项目符号或编号后,单击“确定”按钮。 && 也可以通过“自定义”对话框进行个性化项目符号或编号设置。 116.使用了项目符号或编号后,在该段落结束回车时,系统会自动在新的段落前插入同样的项目符号或编号。系统还会自动调整项目符号或编号的位置缩进相同。 117.插入分节符将鼠标定位在需要插入分节符的位置,单击“插入”菜单中的“分隔符”命令,在“分节符类型”中选择新节开始位置的选项。 118.符删除分节符时,将同时删除节中文本的格式。 119.分节符控制其前面文字的节格式。如果删除某个分节符,其前面的文字将合并到后面的节中,文本成为下一节的一部分,并采用该节的格式设置。 120.在页面视图或大纲视图下看不到分节符,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显示/隐藏编辑标记”按钮以显示隐藏的分节符标记,然后将光标定位到该标记前面按Delete键即可。 121.插入人工分页符的方法是: ① 将光标插入点移至要分页的位置,单击“插入”菜单中的“分隔符”命令,打开“分隔符”对话框; ② 单击分隔符类型中的“分页符”单选钮,就可以在当前插入点的位置开始新的一页。 122.也可以通过Ctrl+Enter组合键开始新的一页。在普通视图下,人工分页符是一条中间带“分页符”字样的虚线,按Delete键可以删除,而自动分页符是一条水平虚线,不能人为地删除。 123.Word 2003可以给整个页面添加一个页面边框,该边框可以是普通的边框,也可以添加艺术型的边框,使文档变得活泼、美观、赏心悦目。 124.分栏的方法是: (1)单击“格式”菜单中的“分栏”命令,打开“分栏”对话框。 (2)在“预设”一栏中,选择分栏格式;选中“分隔线”复选框,可以在各栏之间加入分隔线;取消选中“栏宽相等”复选框,可以建立不等的栏宽,各栏的宽度可在“宽度”文本框中输入;在“应用于”列表框中设定分栏的范围,可以是选定的文字或整篇文 (3)设置完毕,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将所选段落分栏。 125.Word最多可以分为11栏。 126.为文字或段落添加边框的方法是: (1)选定要添加边框的文字或段落; (2)单击“格式”菜单中的“边框和底纹”命令,弹出如图所示的“边框和底纹对话框 (3)在“边框”选项卡中,分别设置边框的样式、线型、颜色、宽度、应用范围等,应 用范围可以是选定的文字或段落甚至图片,对话框右边会出现效果预览,用户可以根据预览效果随时进行调整,直到满意为止。 127.样式就是由多个排版命令组合而成的集合,是系统自带的或由用户自定义的一系列排版格式的总和,包括字体、段落、制表位和边距格式等。 128.新建样式的方法是: (1)在任务窗格中,单击“新样式”命令,出现“新建样式”对话框; (2)在“名称”文本框中为新建的样式确定好名称,通过对话框中的系列格式按钮进行相应的格式设置。更多格式的设置可以单击左下角的按钮,单击选择字体、段落、制表位、边框等8个格式之一,在打开的对话框中进行设置。 129.系统只允许删除自己创建的样式,而Word的内置样式只能修改,不能删除。 130.任何Word 文档都是以模板为基础的,模板决定文档的基本结构和文档设置。 131.模板文件的扩展名为.dot。 132.剪贴画默认的扩展名是.wmf。 133.Word双击标题栏可以使窗口在最大化与非最大化间切换。 134.单击“格式”菜单中的“字体”命令,可以设置表格内文字的各种格式。 135.单击“格式”菜单中的“边框和底纹”命令,可以设置表格的边框和底纹。 136.使用“表格属性”对话框选定要格式化的表格,单击“表格”菜单中的“表格属性”命令,或右击表格,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表格属性”命令,均可以打开“表格属性”对话框。 137.在“表格属性”对话框中的各选项卡中可精确设定高度或宽度值。 138.在“行”(“列”)选项卡中,可以设置选定行(列)的高度(宽度)。在“单元格”选项卡中,可以设置选定单元格的宽度以及其内部文字的垂直对齐方式。 139.在“表格”选项卡中,可以设置表格的对齐方式和表格与文字的环绕等。单击“边框和底纹”按钮,可以打开“边框和底纹”对话框进行设置。 140.按下Ctrl+Shift+Enter组合键,表格的中间就自动地插入了一个空白行,表格一分为二。 141.浮动式对象周围的8个尺寸控点是空心的,可以放置到页面的任意位置,并允许与其他对象组合,还可以与正文实现多种形式的环绕。 142.嵌入式对象周围的8个尺寸控点是实心的,并带有黑色的边框,只能放置到有文档插入点的位置,不能与其他对象组合,可以与正文一起排版,但不能实现环绕。 143.打印预览 (1)用编辑窗口预览 (2)用打印预览窗口预览 144.单击“文件”菜单中的“打印预览”命令,或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打印预览”按钮,即可进入打印预览窗口。 145.若计算机没有安装打印机驱动程序,则无法执行“打印”命令,所以在打印文档之前,要确认打印机与计算机连接,而且已经安装了打印机驱动程序。 146.建立邮件合并需要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主文档,即相同部分的内容,如录取通知正文;另一部分为数据源文件,即可变动内容,如学生姓名、录取专业等。 147.域是隐藏在文档中的由一组特殊代码组成的指令。 148.域代码由域字符“{}”、域类型和指令构成,Word 2003中的域共有九大类70余种。 149.锁定某个域,以防止修改当前的域结果的方法是: 单击此域,然后按 Ctrl+F11组合键。此时,“更新域”命令为灰色不可用状态,域结果被保护起来 150.解除域的锁定,允许对该域进行更新的方法是: 单击此域,按下 Ctrl+Shift+F11组合键。 151.单击要解除链接的域,按Ctrl+Shift+F9,可解除域和信息源的链接,域结果永久取代域代码,转变为静态的普通文本,不再具有域的属性,也不再显示灰色底纹。 152.Excel 2003新增的功能:列表功能,类似于“筛选”功能,用户可以利用它进行排序、筛选、汇总、求平均值等简单操作。 153.编辑区或称公式栏区,用于显示当前单元格中的内容,可以直接在此对当前单元格进行输入和编辑操作。 154.Excel 2003共有11种任务窗格。 155.Excel 2003的启动: (1)通过双击Excel 2003的桌面快捷方式启动。 (2)单击“开始”菜单,指向“程序”→“Microsoft Office”,然后单击“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命令启动。 (3)通过打开Excel 2003文件启动。 (4)通过“开始”菜单中的“运行”命令(在“运行”对话框中输入“excel”)启动。 156.工作簿(Book)就是Excel文件,工作簿是存储数据、数据运算公式以及数据格式化等信息的文件。 157.用户在Excel中处理的各种数据最终都以工作簿文件的形式存储在磁盘上, 其扩展名为.xls,文件名就是工作簿名。 158.工作簿是由工作表组成的,每个工作簿都可以包含多个工作表。 159.每个工作表都是存入某类数据的表格或者数据图形。工作表是不能单独存盘的,只有工作簿才能以文件的形式存盘。 160.工作表(Sheet)是一个由行和列交叉排列的二维表格,也称作电子表格,用于组织和分析数据。 161.Excel工作表最多可由256列和65536行构成 162.在Excel 2003中,允许同时在一个工作簿中的多个工作表上输入。 163.Excel 2003启动后,系统默认打开的工作表数目是3个,用户也可以改变这个数目,方法是:单击“工具”菜单中的“选项”命令,打开“选项”对话框,再单击“常规”选项卡,改变“新工作簿内的工作表数”后面的数值(数字介于1~255之间),这样就设置了以后每次新建工作簿同时打开的工作表数目。 164.单元格:工作表中最基本的数据单元,也是电子表格软件处理数据的最小单位。内容长度最大限制32767个字符,只能显示1024个字符。编辑栏中才可以显示全部32767个字符。 165.单元格地址:由列标和行号来标识,列标在前行号在后。例如:B3 166.单元格区域:多个相邻单元格形成的矩形区域。例如:A2:D8 167.Excel 2003中新建工作簿有以下三种方法: (1)在启动Excel 2003后,将自动建立一个全新的工作簿Book1。 (2)选择“文件”菜单中的“新建”命令,通过“新建”对话框来创建。 (3)按快捷键Ctrl+N,或用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新建”按钮创建空白工作簿。 (4)通过窗口右边的“任务窗格”创建工作簿。 168.09凯文信息学院 袁FDV 祝大家金榜题名 2011年11月15日。 169.在“文件”菜单中单击最近使用过的文件(在默认状态下显示4个最近打开过的文件,用户可以通过“工具”菜单中的“选项”命令打开“选项”对话框,然后在“常规”选项卡中修改这个数目),即可打开相应的工作簿。 170.Excel 2003允许同时打开多个工作簿。可以在不关闭当前工作簿的情况下打开其他工作簿。可以在不同工作簿之间进行切换,同时对多个工作簿进行操作。 171.单击某个工作表标签,可以选择该工作表为当前工作表。 172.按住Ctrl键分别单击工作表标签,可同时选择多个工作表。 173.插入新工作表: (1)方法一:首先单击插入位置右边的工作表标签,然后选择“插入”菜单中的“工作表”命令,新插入的工作表将出现在当前工作表之前。 (2)方法二:右击插入位置右边的工作表标签,再选择快捷菜单中的“插入”命令,将出现“插入”对话框(如图所示),选定工作表后单击“确定”按钮。 174.如果要添加多张工作表,则同时选定与待添加工作表相同数目的工作表标签,然后再单击“插入”菜单中的“工作表”命令。 175.在一个工作簿中移动或复制工作表: (1)方法一:拖动选定的工作表标签到目标位置;如果要在当前工作簿中复制工作表,则在拖动工作表的同时按住Ctrl键到目标位置。 (2)方法二: “编辑”菜单中的“移动或复制工作表”命令。 176.Excel 2003也可以在不同工作簿之间移动或复制工作表。 177.Excel 2003能够接受的数据类型可以分为文本(或称字符、文字)、数字(值)、日期和时间、公式与函数等。 178.如果要同时在多个单元格中输入相同的数据,可先选定相应的单元格,然后输入数据,按Ctrl+Enter键,即可向这些单元格同时输入相同的数据。 179.Excel 2003中如果把数字作为文本输入(如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3+5、2/3等),应先输入一个半角字符的单引号“'”再输入相应的字符。 例如,输入“'01085526366”、“'=3+5”、“'2/3”。 180.在Excel 2003中,数字型数据除了数字0~9外,还包括+(正号)、-(负号)、(、)、,(千分位号)、.(小数点)、/、$、%、E、e等特殊字符。 181.输入数字型数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输入分数时,应在分数前输入0(即:数字)及一个空格,如分数2/3应输入0 2/3。 如果直接输入2/3或02/3,则系统将把它视作日期,认为是2月3日。 (2)输入负数时,应在负数前输入负号,或将其置于括号中。如-8应输入-8或(8)。 (3)在数字间可以用千分位号“,”隔开,如输入“12,002”。 182.无论显示的数字的位数如何,Excel 2003都只保留15位的数字精度。 如果数字长度超出了15位,则Excel 2003会将多余的数字位转换为0 183.如果要基于12小时制输入时间,则在时间(不包括只有小时数和冒号的时间数据)后输入一个空格,然后输入AM或PM(也可以是A或P),用来表示上午或下午,否则,Excel 2003将基于24小时制计算时间 184.初值为Excel预设序列中的数据,则按预设序列填充。 185.初值为纯数字型数据或文字型数据时,拖动填充柄在相应单元格中填充相同数据(即复制填充)。若拖动填充柄的同时按住Ctrl键,可使数字型数据自动增1。 186.初值为文字型数据和数字型数据混合体,填充时文字不变,数字递增减。如初值为A1,则填充值为A2、A3、A4等。 187.初值为日期时间型数据及具有增减可能的文字型数据,则自动增1。若拖动填充柄的同时按住Ctrl键,则在相应单元格中填充相同数据。 188.输入任意等差、等比数列: (1)先选定待填充数据区的起始单元格,输入序列的初始值; (2)再选定相邻的另一单元格,输入序列的第二个数值; (3)这两个单元格中数值的差额将决定该序列的增长步长; (4)选定包含初始值和第二个数值的单元格,用鼠标拖动填充柄经过待填充区域。 189.如果要指定序列类型,则先按住鼠标右键,再拖动填充柄,在到达填充区域的最后单元格时松开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相应的命令。 190.数据清除的对象是数据,单元格本身并不受影响。 191.数据删除的对象是单元格,即单元格删除,删除后选取的单元格连同里面的数据都从工作表中消失。 192.一个单元格含有多种特性,如内容、格式、批注等,可以使用选择性粘贴复制它的部分特性。 193.选择性粘贴的操作步骤为: (1)先将数据复制到剪贴板; (2)再选择待粘贴目标区域中的第一个单元格,单击“编辑”→“选择性粘贴”命令; (3)选择相应选项后,单击“确定”按钮可完成选择性粘贴。 194.文本运算符:&用来连接一个或多个文本数据以产生组合的文本。 例如:在单元格中输入“="职业"&"学院"”(注意文本输入时须加英文引号)后回车,将产生“职业学院”的结果。输入“="职业"&"技术"&"学院"”,将产生“职业技术学院”的结果。 195.引用运算符: (1)单元格引用运算符::(冒号)。 (2)联合运算符:,(逗号)。将多个引用合并为一个引用。 (3)交叉运算符:空格。产生同时属于两个引用的单元格区域的引用。 196.公式中的运算符运算优先级为: :(冒号)、空格、,(逗号)→%(百分比)→^(乘幂)→*(乘)、/(除)→+(加)、-(减)→&(连接符)→=、<、>、<=、>=、<>(比较运算符) 197.算术运算符 +(加号)、-(减号或负号)、*(星号或乘号)、/(除号)、%(百分号)、^(乘方)。完成基本的数学运算,返回值为数值。 例如,在单元格中输入“=2+5^2”后回车,结果为27。 198.比较运算符 =(等号)、>(大于)、<(小于)、> =(大于等于)、<=(小于等于)、< >(不等于)。用以实现两个值的比较,结果是逻辑值True或False。 例如,在单元格中输入“=3<8”,结果为True。 199.运算符必须是在英文半角状态下输入。 200.公式的运算量要用单元格地址,以便于复制引用公式。 201.Excel单元格的引用有两种基本的方式: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默认方式为相对引用。 202.相对引用是指单元格引用时会随公式所在的位置变化而改变,公式的值将会依据更改后的单元格地址的值重新计算。 203.绝对引用是指公式中的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地址不随着公式位置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不论公式的单元格处在什么位置,公式中所引用的单元格位置都是其在工作表中的确切位置。 204.混合引用是指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的地址部分是相对引用,部分是绝对引用。 如$B2、B$2。 205.在Excel中,不但可以引用同一工作表中的单元格,还能引用不同工作表中的单元格,引用格式为:[工作簿名]+工作表名!+单元格引用。 例如,在工作簿Book1中引用工作簿Book2的Sheet1工作表中的第3行第5列单元格,可表示为:[Book2] Sheet1!E3。 206.Excel 2003提供了许多内置函数,共有财务、日期与时间、数学与三角函数、统计、查找与引用、数据库、文本、逻辑、信息等9类 207.Excel 2003 函数由函数名、括号和参数组成,如“=SUM(B2:E2)。 208.当函数以公式的形式出现时,则应在函数名称前面输入等号。 209.要编辑、删除、显示、隐藏批注可进行如下操作: 选定单元格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相应的命令。 210.批注内容不能打印。 211.单元格的数据格式定义包括六部分:数字、对齐、字体、边框、图案和保护。 212.调整列宽: (1)拖动列标右边界来设置所需的列宽。 (2)双击列标右边的边界,使列宽适合单元格中的内容。 (3)选定相应的列,将鼠标指向“格式”菜单中的“列”子菜单,然后选择“列宽”命令并输入所需的宽度(用数字表示)。 (4)复制列宽,如果要将某一列的列宽复制到其他列中,则选定该列中的单元格,并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复制”按钮,然后选定目标列。接着,选择“编辑”菜单中的“选择性粘贴”命令,然后单击“列宽”选项。 213.调整行高: (1)拖动行标题的下边界来设置所需的行高。 (2)双击行标题下方的边界,使行高适合单元格中的内容(行高的大小与该行字符的最大字号有关)。 (3)选定相应的行,将鼠标指向“格式”菜单中的“行”子菜单,然后选择“行高”命令并输入所需的高度值(用数字表示)。 214.注意:不能用复制的方法来调整行高。 215.创建数据清单遵循的规则: (1)一个数据清单最好占用一个工作表。 (2)数据清单是一片连续的数据区域,不允许出现空行和空列。 (3)每一列包含相同类型的数据。 (4)将关键数据置于清单的顶部或底部:避免将关键数据放到数据清单的左右两侧,因为这些数据在筛选数据清单时可能会被隐藏。 (5)显示行和列:在修改数据清单之前,要确保隐藏的行和列已经被显示。如果清单中的行和列未被显示,那么数据有可能会被删除。 (6)使用带格式的列标。 (7)使清单独立在工作表的数据清单与其他数据间至少应留出一个空列和一个空行。 在执行排序、筛选或自动汇总等操作时,这将有利于Excel 2003检测和选定数据清单。 (8)不要在前面或后面输入空格。 216.Excel 2003的数据清单具有类似数据库的特点,可以实现数据的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统计和查询等操作,具有数据库的组织、管理和处理数据的功能,因此,Excel数据清单也称Excel数据库。 217.具有二维表性的电子表格在Excel中被称为数据清单 218.数据清单类似于数据库表,可以像数据库一样使用,其中行表示记录,列表示字段。 219.数据清单的第一行必须为文本类型,为相应列的名称。 220.筛选是根据给定的条件,从数据清单中找出并显示满足条件的记录,不满足条件的记录被隐藏。 221.Excel 2003提供了两种筛选清单命令: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 222.与排序不同,筛选并不重排清单,只是暂时隐藏不必显示的行。 223.分类汇总是把数据清单中的数据分门别类地进行统计处理。 224.在Excel 2003中分类汇总可进行的计算有: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 225.数据清单中必须包含带有标题的列,并且数据清单必须先对要分类汇总的列排序 226.数据图表就是将单元格中的数据以各种统计图表的形式显示,使得数据更直观。 227.Excel中的图表分两种: (1)嵌入式图表,它和创建图表的数据源放置在同一张工作表中,打印的时候也同时打印;(2)独立图表,它是一张独立的图表工作表,打印时也将与数据表分开打印。 228.在Excel中,用户可以利用图表工具栏创建简单图表,也可以利用图表向导创建各种图表。 229.Excel 2003与Word 2003之间的信息共享方式有两种类型:对象链接和嵌入(OLE)。 230.对象被链接后,被链接的信息保存在源文件中,目标文件中只显示链接信息的一个映像,它只保存原始数据的存放位置(如果是Excel 2003图表对象,还会保存大小信息)。 231.为了保持对原始数据的链接,那些保存在计算机或网络上的源文件必须始终可用。如果更改源文件中的原始数据,链接信息将会自动更新。使用链接方式可节省磁盘空间。 232.使用“编辑”菜单中的“选择性粘贴”命令并选定“粘贴链接”选项以后,信息将被粘贴为链接对象。 233.“插入”菜单上的“对象”命令和“图片”子菜单中的大部分命令也可以将信息按链接对象插入。 234.嵌入对象- -链接的对象不同,嵌入的对象保存在目标文件中,成为目标文件的一部分,相当于插入了一个副本。更改原始数据时并不更新该对象,但目标文件占用的磁盘空间比链接信息时要大。 235.可用“复制”与“(选择性)粘贴”实现对象嵌入,也可用“插入”菜单上的“对象”命令和“图片”子菜单中的大部分命令实现对象嵌入。 236.描述事物的符号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语言等。 237.数据有多种表现形式,它们都可以经过数字化后存入计算机。 238.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 239.人工管理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当时的硬件状况是:外存只有纸带、卡片、磁带,没有磁盘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 软件状况是:没有操作系统,没有管理数据的软件;数据处理方式是批处理。 240.人工管理数据具有如下特点: (1)数据不保存(2)数据没有相应的软件系统管理(3)数据不共享(4)数据不独立。 241.文件系统明显存在如下缺点: (1)编程不方便 (2)数据冗余量大 (3)数据独立性不好 (4)不支持并发访问 (5)数据缺少统一管理。 242.数据库系统具有如下特点和优点: (1)数据结构化 (2)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 (3)数据独立性高 (4)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 243.数据仓库就是一种长期数据存储,这些数据来自于多个异种数据源。实现多维数据分析,以便向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244.数据仓库系统允许将各种应用系统集成在一起,为统一的历史数据分析提供坚实的平台,对信息处理进行支持。 245.数据仓库的主要特征如下: (1)面向主题性:围绕某一主题建模和分析; (2)集成性:将多个异种数据源以及事务记录集成在一起; (3)时变性:数据存储从历史的角度提供信息; (4)非易失性:总是物理地分离存放数据。 246.数据库系统和数据仓库系统的区别: (1)面向的用户不同。 数据库系统面向使用单位的低层人员,用于日常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数据仓库系统面向使用单位决策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2)数据内容不同。 数据库系统存储和管理的是当前的数据;数据仓库系统存储的是长期积累的历史数据。 (3)数据来源不同。 数据库的数据一般来源于同种数据源,而数据仓库的数据可以来源于多个异种数据源。 (4)数据的操作不同。 数据库系统提供了执行联机事务和查询处理(OLTP)系统。 数据仓库系统主要提供了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OLAP)系统,实现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 247.数据(Data)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 248.数据库(DB)是指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249.数据库系统(Data Base System简称DBS)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250.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是完成科学地组织数据和存储数据,并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任务的一个系统软件,是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251.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功能: (1)数据定义功能 (2)数据操纵功能 (3)数据库的运行管理 (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252.数据库不仅要反映数据本身的内容,而且要反映数据之间的联系。 253.数据模型: (1)第一类模型是概念模型(也称信息模型)它是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 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 (2)另一类是数据模型主要包括网状模型、层次模型、关系模型,新兴 的数据库技术上还使用了面向对象的模型等,它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主要用于 DBMS的实现。 254.数据模型应满足三方面要求: (1)一是能比较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2)二是容易为人所理解; (3)三是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 255.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09凯文信息学院 袁FDV 256.关系模型把世界看作是由实体(Entity)和联系(Relationship)构成的。 257.实体是指现实世界中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或属性并与其他实体有联系的对象。 258.在关系模型中实体通常是以表的形式来表现的。 259.表的每一行描述实体的一个实例,表的每一列描述实体的一个特征或属性。 260.联系是指实体之间的关系,即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261.联系可以分为三种:(1)一对一的联系(2)一对多的联系 (3)多对多的联系。 262.关系:一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每个关系有一个关系名。 263.在Access 2000中,一个关系就是一个表对象。 264.属性:二维表中垂直方向的列称为属性。 265.在Access 2000中,属性被称为字段,属性名叫做字段名 266.域:一个属性的取值范围叫做一个域。 267.元组:二维表中每个水平方向的行称为一个元组。Access 2000中被称为记录。 268.码(又称为关键字、主键):候选码是关系的一个或一组属性,它的值能惟一地标识一个元组。 269.每个关系至少都有一个候选码,若一个关系有多个候选码,则选定其中一个为主码,简称码。 270.分量:每个元组的一个属性值叫做该元组的一个分量。 271.关系模式:是对关系的描述,它包括关系名、组成该关系的属性名、属性到域的映像。通常简记为:关系名(属性名1,属性名2,…,属性名n)。 272.属性到域的映像通常直接说明为属性的类型、长度等。 273.选择运算即在关系中选择满足某些条件的元组。 274.投影运算是在关系中选择某些属性(列)的值。 275.连接运算:是从两个关系的笛卡尔积中选取属性间满足一定条件的元组。 276.关键字(Key):关键字是关系模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逻辑结构,不是数据库的物理部分。 277.候选关键字(Candidate Key):如果一个属性集能唯一地标识表的一行而又不含多余的属性,那么这个属性集称为候选关键字。 278.主关键字(Primary Key):主关键字是被挑选出来做表的行的唯一标识的候选关键字。一个表只有一个主关键字。主关键字又可以称为主键。 279.在关系数据库中,关系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相容或相同的属性或属性组来表示的。 280.公共关键字(Common Key):如果两个关系中具有相容或相同的属性或属性组,那么这个属性或属性组被称为这两个关系的公共关键字。 281.外关键字(Foreign Key):如果公共关键字在一个关系中是主关键字,那么这个公共关键字被称为另一个关系的外关键字 282.数据库技术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领域: (1)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研制 (2)数据库设计 (3)数据库理论 283.Access不仅是一个数据库,还具有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可以方便地利用各种数据源,生成窗体(表单)、查询、报表和应用程序等。 284.表对象在Access 的七种对象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一切数据库操作的目标和前提,其他六种对象都会和表对象打交道 285.在任何时刻,Access 2003只能打开一个数据库。 若要打开另外一个数据库,必须首先关闭目前已打开的数据库。 286.Access 2003版本加了宏安全性级别的设置,每次打开数据库时可能都会弹出安全警告,可选“工具”→“宏”→“安全性”,将安全级设置为“低”。 287.Access 2003数据库由七种对象组成: (1)表(Table):是数据库的最基本对象,是创建其他6种对象的基础。 表由记录组成,记录由字段组成,表用来存贮数据库的数据,故又称数据表。 (2)查询(Query):查询可以按索引快速查找到需要的记录,按要求筛选记录并能连接若干个表的字段组成新表。 (3)窗体(Form):窗体也称表单,它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浏览、输入及更改数据的窗口。还可以创建子窗体显示相关联的表的内容。 (4)报表:报表的功能是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分类汇总,然后打印出来,以便分析。 (5)页(Web Page,也称Web页,访问页):访问页是一种特殊类型的Web页,用户可以在此Web页中查看、修改Access数据库中的数据。 (6)宏(Macro): 宏相当于DOS中的批处理,用来自动执行一系列操作。 (7)模块(Module): 模块的功能与宏类似,但它定义的操作比宏更精细和复杂,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编写程序。模块使用Visual Basic编程。 288.表对象和查询对象,它们是数据库的基本对象,用于在数据库中存储数据和查询数据。 289.窗体对象、报表对象和数据访问页,它们是直接面向用户的对象,用于数据的输入输出和应用系统的驱动控制。 290.宏对象和模块对象,它们是代码类型的对象,用于通过组织宏操作或编写程序来完成复杂的数据库管理工作并使得数据库管理自动化。 291.设计数据库: (1)确定新建数据库所要完成任务的目的;(2)确定新数据库中所需要的表; (3)确定各个表中所需要的字段; (4)确定表的关键字段; (5)确定表之间的关系; (6)创建表并优化设计; (7)输入数据并创建其他数据库对象。 292.Access提供了两种创建数据库的方法: (1) 使用数据库模板创建数据库 (2) 创建空白数据库 293.数据库窗口的基本操作: (1)改变对象的显示方式 (2)使用组管理对象 (3)显示或更改数据库对象的属性 294.组数据库中用于管理数据库对象快捷方式的一个集合,用户可以将数据库对象的快捷方式添加到指定的组中,以便快速访问和管理对应的数据库对象。 295.Access允许一个数据库包含多个表,用户可以在不同的表中存储不同类型的数据。 296.一个表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反映了表的结构,一部分反映了表中存储的记录。 297.Access 2000为表安排了设计视图和数据表视图两种显示窗口, 298.用户不能同时打开同一个表对象的两种显示窗口,但可以在这两种显示窗口之间来回切换。 299.Access 2003提供了多种创建表的方法,常用的有三种: (1)使用向导创建表 (2)通过输入数据创建表 (3)使用设计器创建表 a创建表 b定义字段名称 c字段的数据类型 d字段说明 e设置字段属性 f设置主键字段 g设置索引 300.查询是从Access的数据表中检索数据的最主要方法。 301.查询是收集一个或几个表中用户认为有用的数据的工具。 302.将查询到的数据组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中的字段可能来自同一个表,也可能来自多个不同的表,这个集合就可以称为查询。 303.在Access中,一旦生成了一个查询,就可以把它作为生成窗体、报表,甚至是生成另一个查询的基础。 09凯文信息学院 袁FDV 304.在Access中,查询可以分为四类:选择查询 参数查询 交叉表查询 操作查询 305.选择查询是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查询类型。 306.选择查询就是从一个或多个表中查询数据,查询的结果是一组数据记录。 并把这些数据显示在新的查询数据表中,称为“动态集”。 307.可以对动态集中的数据进行删除、修改等操作,而且这种修改会被写入与此动态集相关的数据表中。 308.参数查询在执行某个查询时能够显示对话框来提示用户输入查询准则,系统以该准则作为查询条件,将查询结果以指定的形式显示出来。 309.交叉表查询显示来源于表中某个字段的总计值,如合计、求平均值等,并将它们分组,一组列在数据表的左侧,另一组列在数据表的上部。 310.操作查询: (1)追加查询:向已有表中添加数据。 (2)删除查询:删除满足查询条件的记录。 (3)更新查询:改变已有表中满足查询条件的记录。 (4)生成表查询:使用从已有表中提取的数据创建一个新表。 311.查询通常有三种视图方式:数据表视图、设计视图和SQL视图。 312.数据表视图:主要用于在行和列格式下显示表、查询以及窗体中的数据。 313.设计视图:是一个设计查询的窗口,包含了创建查询所需要的各个组件,用户只需在各个组件中设置一定的内容,就可以创建一个查询。 314.SQL视图:是一个用于显示当前查询的SQL语句窗口,可以改变SQL语句,从而改变查询。 315.Access窗体是一种灵活性很强的数据库对象,它使用计算机屏幕将数据库中的表或查询中的数据显示给用户,并允许用户创建、修改或删除数据。 316.由于很多数据库都不是给创建者自己使用的,所以还要考虑到别的使用者的使用方便,建立一个友好的使用界面将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便利,这是建立一个窗体的基本目标。 317.窗体的数据来源可以是表或查询,用户可以根据多个表创建显示数据的窗体,也可以为同样的数据创建不同的窗体,可以在窗体中放置各种各样的控件,以构成用户与Access数据库交互的界面,从而完成显示、输入和编辑数据等处理任务。 318.窗体的主要作用有: (1)输入数据库数据; (2)显示与编辑数据内容; (3)显示注释、说明或警告信息 (4)控制应用程序的运行步骤; (5)打印数据; (6)创建切换面板,创建用户自定义对话框 319.在Access 2000中,一个窗体最多可以由五个部分构成,分别是: (1)窗体页眉 (2)页面页眉 (3)主体 (4)页面页脚 (5)窗体页脚。每一部分称为一个节。 320.窗体页眉:用于显示窗体标题、窗体使用说明或者打开相关窗体或运行其他任务的命令按钮等。 321.页面页眉:在每一页的顶部显示标题、字段标题或所需要的其他信息。 322.主体:用于显示窗体记录源的记录。 323.页面页脚:在每一页的底部显示日期、页码或所需要的其他信息。 324.窗体页脚:用于显示窗体、命令按钮或接受输入的未绑定控件等对象的使用说明。 325.设计视图: 用于显示窗体的设计方案,在这个视图中可以新建窗体对象,也可以对现有窗体对象的设计进行修改。在设计视图中打开一个窗体时,包含有各种控件的工具箱将自动出现。 326.窗体视图:显示来自数据源的一个或多个记录。 327.窗体视图是添加和修改表中数据的主要方法。 328.在窗体视图中,通常一次只能查看一条记录,不过可以借助于窗体底部的记录浏览器在不同的记录之间移动。 329.在窗体视图中打开窗体后,“窗体视图”工具栏变成可用的,工具箱和其他工具栏自行隐藏起来。 330.数据表视图是以行列格式显示来自表、窗体、查询、视图或存储过程的数据窗口。 331.在数据表视图中,可以编辑字段、添加和删除数据以及搜索数据。 332.多选项卡窗体:用选项卡或分页符控件对窗体分页,使用窗体的每一个选项卡或每一页来显示一条记录的一部分信息。 333.为了加快浏览记录的速度,用一个窗体来显示多条记录,这种窗体称为连续窗体。 334.在连续窗体中,可以使用滚动条来移动窗体中显示的内容,也可以使用窗体底部的记录浏览器在不同的记录之间移动。 335.子窗体是包含在另一个基本窗体中的窗体,基本窗体也称为主窗体。 336.子窗体主要用于显示具有“一对多”关系的表或查询中的数据。 337.弹出式窗体:用于显示信息或提示用户输入数据。 即使其他窗体正处于活动状态,弹出式窗体也会一直保持在所有窗口的最上面。 338.在不同的视图之间进行切换的常用方法有: (1)在“视图”菜单中选择所需的视图。 (2)单击“窗体设计”工具栏视图按钮右边的向下箭头,在下拉列表中选择所需视图。 339.建立窗体(1)自动创建窗体(2)利用窗体向导创建窗体(3)使用设计器创建窗体 340.在窗体中只能按一个字段排序,而在数据表中可以同时选择两个或更多相邻字段进行分别排序。 341.用户可以在窗体中使用“查找”命令执行查找功能,还可以对窗体中的记录按照指定字段的值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342.报表中的大部分内容是从基础表、查询或SQL语句中获得的,它们都是报表的数据来源。报表中的其他信息则存储在报表的设计中。 343.报表和窗体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的数据来源都是基础表、查询或SQL语句 344.报表与窗体的区别在于:在窗体中可以输入数据,在报表中则不能输入数据。 345.报表的主要用途是按照指定的格式来打印输出数据。 346.报表有下列三种视图: (1)设计视图:设计视图用于创建报表或更改已有报表的结构 (2)打印预览视图:用于查看将在报表的每一页上显示的数据 (3)版面预览视图:版面预览视图用于查看报表的版面设置,只包括报表中数据的示例。 347.报表页眉:用于在报表的开头放置信息,如标题文字、打印日期或报表说明等。 348.页面页眉(报表):用于在报表的上方放置信息,出现在每一页的上方。 349.主体(报表):用于包含报表的主体内容,可以在报表的主体节中放置控件,以显示数据。 350.页面页脚(报表):用于在报表页面的下方放置信息,出现在每一页的下方。 351.报表页脚:用于在报表的底部放置信息,如报表总结、总计数或打印日期等。 352.有时需要对报表中的某个字段按照指定的规则进行统计汇总,Access提供了两种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 (1)在相应的表中加入统计字段 (2)在报表输出打印时进行统计汇总。 353.在设计视图、窗体视图或数据表视图中也可以打印窗体。操作步骤如下: (1)在设计视图、窗体视图或数据表视图中打开要打印的窗体; (2)单击“文件”菜单中的“打印”命令,出现“打印”对话框。 354. PowerPoint2003能帮助用户创建包含文本、图表(图形)、图画和剪贴画图像的演示文稿幻灯片,还可以加上动画、特技、声音以及其他多媒体效果。 355. 启动PowerPoint (1)“开始”按钮→“程序” →“Microsoft Office” →“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3 ”启动PowerPoint。 (2)“开始”按钮→“运行”,用命令方式启动PowerPoint。 (3)若桌面上有PowerPoint的快捷图标,则双击该图标即可启动PowerPoint。 (4)打开任意一个PowerPoint文档即可同时启PowerPoint。 356. 退出PowerPoint (1)单击PowerPoint标题栏右上角的关闭按钮。 (2)选择“文件”菜单中的“退出”命令。 (3)双击PowerPoint标题栏左上角的控制菜单按钮。 (4)按Alt+F4键。 357. PowerPoint 2003具有三种工作视图,各种视图提供不同的观察侧面和功能,其中最常用的是普通视图和幻灯片浏览视图。 358. 普通视图有三个工作区域: (1)左侧为可在幻灯片文本大纲和幻灯片缩略图之间切换的选项卡; (2)右侧为幻灯片窗格,以大视图显示当前幻灯片; (3)底部为备注窗格。拖动区边框可调整不同区的大小。 359. 大纲或幻灯片区:单击“大纲”或“幻灯片”选项卡,分别进入大纲模式或幻灯片模式。 360. 在大纲模式下可以键入演示文稿中的所有文本,然后重新排列项目符号、段落和幻灯片;在幻灯片模式下可以显示、详细设计和美化幻灯片。 361. 文稿窗口区:在文稿窗口中,可以查看每张幻灯片中的文本外观。可以在单张幻灯片中添加图形、图像、动画、影片和声音等,并能创建超链接。 362. 备注区:备注区使得用户可以添加与观众共享的演说者备注或信息。 如果需要在备注中含有图形,必须在备注页视图中添加备注。 363. 在幻灯片浏览视图中,屏幕上可以同时看到演示文稿的多幅幻灯片的缩略图。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在幻灯片之间添加、删除和移动幻灯片以及选择幻灯片切换效果。 364. 幻灯片放映视图:单击幻灯片放映按钮或选择“视图”菜单中“幻灯片放映”命令可以以全屏幕方式放映幻灯片,能看到对幻灯片演示设置的各种放映效果。 365. 在放映过程中单击左键可使幻灯片前进一张,幻灯片放至最后一张后,单击左键会退出放映,退回到工作环境。 366. 任何时候按Esc键可结束放映返回PowerPoint 2003主窗口。 367. 制作演示文稿首先要建立演示文稿,而演示文稿就是幻灯片的有序集合,所以建立演示文稿的过程就是制作一张张幻灯片的过程。 368. 插入声音文件: (1)在幻灯片视图中选择幻灯片→“插入”菜单 →“影片和声音”命令中相应的级联菜单: (2)用户可以使用“剪辑库”中的声音或音乐;可以使用已有的声音文件;可以录制自己的声音;也可以选择 CD乐曲。 369. 声音插入完成后,可根据需要选择是自动播放还是单击时播放。 370. 插入影像文件: 在幻灯片视图中选择幻灯片→“插入”菜单 →“影片和声音”命令中相应的级联菜单:用户可以使用“剪辑库”中的影片;可以使用文件中的影片。 371. 插入视频文件后,将会出现相应的图标,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是自动播放还是单击时播放。 372. 组织结构图: 选择幻灯片→ “插入”菜单 →“图片” →“组织结构图” →打开“组织结构图”程序窗口 373. PowerPoint的特色之一就是可以使演示文稿的幻灯片具有统一的外观。 374. 控制幻灯片外观的方法有三种:应用设计模板、母版和配色方案。 375. 配色方案: 用户可以对幻灯片的文本、背景、填充以及强调文字等进行重新配色,在PowerPoint中,配色方案由8种颜色组成,用户可以挑选一种配色方案用于个别的幻灯片或整个演示文稿的所有幻灯片。 376. 母版:母版用于设置文稿中每张幻灯片的预设格式,这些格式包括每张幻灯片标题及正文文字的位置和大小、项目符号的样式、背景图案等。 377. 在Power Point中,母版有幻灯片母版、标题母版、备注母版和讲义母版四种类型 。 378. 母版实际上是某一类幻灯片(如标题幻灯片等)的样式,如果用户更改了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母版,则会影响所有基于该母版的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的格式。 379. 设计模板:在设计模板中,包含了配色方案、具有自定义格式的幻灯片母版和标题母版以及字体样式。 380. 通过使用设计模板中的这些内容,用户可以创建幻灯片的特殊外观。向演示文稿应用设计模板时,新设计模板的幻灯片母版、标题母版和配色方案将取代演示文稿原来的母版和配色方案,并且在应用了设计模板之后,用户在演示文稿中所添加的每张新幻灯片都会拥有相同的自定义外观。 381. PowerPoint提供了大量经过专业设计的模板,用户也可以创建自己的设计模板。 382. PowerPoint向用户提供了两种模板,即设计模板和内容模板。 383. 创建内容模板的方法与创建设计模板的方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创建内容模板时,只能打开已有的演示文稿或模板作为新模板的基础。 384. 更改新建的空演示文稿的默认格式: 打开已有的演示文稿或新建一份演示文稿 →更改演示文稿以符合需要 “文件”菜单 →“另存为”命令 →在“保存类型”方框中单击“设计模板” →在“文件名”对话框中键入“Blank Presentation”,再单击“保存” →系统提示是否替换已有的空演示文稿,选择“是”即可。 385. 母版可分为四类:幻灯片母版、标题母版、讲义母版和备注母版。 386. 幻灯片母版:最常用的母版就是幻灯片母版,因为幻灯片母版控制的是除标题幻灯片以外的所有幻灯片的格式。 “视图”菜单→ “母版” →“幻灯片母版” ,进入“幻灯片母版”视图。幻灯片母版上有五个占位符,分别用来更改文本格式、设置页眉、页脚、日期及幻灯片编号、向母版插入对象以确定幻灯片母版的版式。 387. 标题幻灯片母版:标题幻灯片母版控制的是演示文稿的第一张幻灯片,它必须是“新幻灯片”对话框中的第一种“标题幻灯片”版式建立的。 “视图”菜单→ “母版” → “标题母版” →出现“标题幻灯片母版”,然后进行所需格式的设置。 388. 讲义母版用得的不多,主要用于控制幻灯片以讲义形式打印的格式。 389. 备注母版:主要供演讲者备注使用的空间以及设置备注幻灯片的格式。 390. 配色方案是用于演示文稿的八种协调色的集合。 也可用于图表和表格或对添至幻灯片的图片重着色。 391. 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 (1)切换到普通视图或幻灯片浏览视图,选择幻灯片。 (2)如果在幻灯片浏览视图中,则选择“幻灯片浏览”工具栏中的“幻灯片切换”按钮; (3)如果在普通视图下,则选择“幻灯片放映”菜单下的“幻灯片切换”命令,打开“幻灯片切换”对话框,在“效果”列表框中,选择切换效果; (4)在“速度”区中可选择切换速度; (5)在“换页方式”区中选择换页方式; (6)可以在“声音”列表框选择所需的声音。 (7)要将切换效果应用到所选择的幻灯片上,可单击“应用”按钮;要将切换效果应用到所有的幻灯片上,可单击“全部应用”按钮。 392. “幻灯片放映”菜单 →“设置放映方式” →打开“设置放映方式”对话框 ,提供了三种播放演示文稿的方式: (1)演讲者放映: 此选项可将演示文稿全屏显示,这是最常用的方式,通常用于演讲者播放演示文稿。在这种方式下,演讲者对演示文稿的播放具有完整的控制权。 (2)观众自行浏览: 选择这种方式播放演示文稿,幻灯片会出现在计算机屏幕窗口内,并提供命令在放映时移动、编辑、复制和打印幻灯片。 (3)展台浏览:是指自动运行演示文稿。 393. 直接放映单击 “幻灯片放映”命令按钮,即可进入幻灯片放映视图,并根据设置的放映方式从当前幻灯片开始播放演示文稿。 394. 在幻灯片放映视图中,幻灯片以全屏幕方式显示,且一直保持在屏幕上,直到用户单击了鼠标或敲击了键盘上相应的键为止。 395. 放映过程控制的快捷菜单在幻灯片放映视图中单击鼠标右键,可弹出控制放映过程的快捷菜单,演讲者利用这些命令可以轻松控制幻灯片的放映过程。 396. 打印透明胶片: (1)通过将幻灯片打印为黑白或彩色透明胶片,可以创建使用投影机幻灯片的演示文稿。 (2)打开打印机,装上带有至少六张胶片的纸盒→转换到普通视图,选中第一张幻灯片 →“文件”菜单→“页面设置”→打开“页面设置” 对话框→单击“幻灯片大小”框右侧的箭头,从下拉列表中选择“投影机幻灯片”→从“文件”菜单中选择“打印”命令→打开“打印” 对话框→在对话框底部选择“纯黑白”复选框(如果打印机能够处理灰色阴影,选择“灰度”复选框),PowerPoint将为演示文稿中所有选中的幻灯片打印一个透明胶片 。 397. 打包演示文稿: 打开要打包的演示文稿→“文件”菜单→“打包”命令→弹出“打包向导”对话框→用户可以根据向导提示来完成打包设置→完成后自动创建pngsetup.exe 和pres0.ppz文件。 398. 解开打包的演示文稿: 打开“资源管理器”→双击 运行pngsetup.exe 文件→选择解包后的演示文稿保存的文件夹→解包完成后,系统会询问是否立即运行演示文稿,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399. 要想在网上发布演示文稿,可以将演示文稿文件转换为Web页文件。 打开要在网上发布的演示文稿→“文件”菜单→“另存为Web页”→打开“另存为”对话框 →设置网页文件存放的位置→单击“保存”按钮即可将文件保存为网页文件,并同时创建一个扩展名为.files的同名文件夹→放置到Web服务器上。 400.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指将一群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及传输媒体被互联起来,在通信软件的支持下,实现计算机间资源共享、信息交换或协同工作的系统。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两者的迅速发展及相互渗透,形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 40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1)以数据通讯为主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 (2)以资源共享为主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 (3)体系结构标准化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 (4)以Internet为核心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 402. 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面向终端设备的网络结构,严格来讲,是一种联机系统,只是计算机网络的雏形,我们一般称之为第一代计算机网络 403. ARPA网的建成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代,它也是Internet的前身。 404.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分组交换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它与第一代计算机网络的区别在于: (1)网络中通信双方都是具有自主处理能力的计算机,而不是终端机; (2)计算机网络功能以资源共享为主,而不是以数据通信为主。 405. 目前这阶段计算机网络发展特点呈现为:高速互连、智能与更广泛的应用 406. 从物理连接上讲,计算机网络由计算机系统、通信链路和网络节点组成。 407. 计算机系统进行各种数据处理,通信链路和网络节点提供通信功能。 408. 从逻辑功能上看,可以把计算机网络分成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个子网。 409. 计算机网络中的计算机系统主要担负数据处理工作,它可以是具有强大功能的大型计算机,也可以是一台微机,其任务是进行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加工处理。 410. 网络节点主要负责网络中信息的发送、接收和转发。 411. 网络节点是计算机与网络的接口,计算机通过网络节点向其他计算机发送信息,鉴别和接收其他计算机发送来的信息。 412. 在大型网络中,网络节点一般由一台通信处理机或通信控制器来担当,此时的网络节点还具有存储转发和路径选择的功能,在局域网中使用的网络适配器也属于网络节点。 413. 通信子网提供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功能,由网络节点和通信链路组成。 414. 通信子网是由节点处理机和通信链路组成的一个独立的数据通信系统。 415. 资源子网提供访问网络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由主机、终端控制器和终端组成。 416. 主机负责本地或全网的数据处理,运行各种应用程序或大型数据库系统,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软硬件资源和网络服务。 417. 终端控制器用于把一组终端连入通信子网,并负责控制终端信息的接收和发送。 418. 终端控制器可以不经主机直接和网络节点相连,当然还有一些设备也可以不经主机直接和节点相连,如打印机和大型存储设备等。 419. 常用的应用层协议: (1)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用来传递制作的网页文件。 (2)文件传输协议FTP,用于实现互联网中交互式文件传输功能。 (3)电子邮件协议SMTP,用于实现互联网中电子邮件传送功能。 (4)网络终端协议TELNET,用于实现互联网中远程登录功能。 (5)域名服务DNS,用于实现网络设备名字到IP地址的映射服务。 (6)路由信息协议RIP,用于网络设备之间交换路由信息。 (7)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用来收集和交换网络管理信息。 (8)网络文件系统NFS,用于网络中不同主机间的文件共享。 420. 计算机网络系统由硬件、软件和规程三部分内容组成。 421. 硬件包括主体设备、连接设备和传输介质三大部分。 422. 软件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网络中的各种协议也以软件形式表现出来。 423. 计算机网络中的主体设备称为主机(Host),一般可分为中心站(又称为服务器)和工作站(客户机)两类。 424. 服务器是为网络提供共享资源的基本设备,在其上运行网络操作系统,是网络控制的核心。 425. 工作站是网络用户入网操作的节点,有自己的操作系统。 426. 用户既可以通过运行工作站上的网络软件共享网络上的公共资源,也可以不进入网络,单独工作。 427. 用作工作站的客户机一般配置要求不是很高,大多采用个人微机并携带相应的外部设备,如打印机、扫描仪、鼠标等。 428. 集线器只包含物理层协议。 429. 中继器的作用是为了放大电信号,提供电流以驱动长距离电缆,增加信号的有效传输距离。 430. 从本质上看可以认为是一个放大器,承担信号的放大和传送任务。 431. 中继器属于物理层设备,用中继器可以连接两个局域网或延伸一个局域网。 432. 网桥是网络中的一种重要设备,它通过连接相互独立的网段从而扩大网络的最大传输距离。网桥是一种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存储-转发设备。 433. 路由器属于网间连接设备,它能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完成数据包的传送工作。 它能够把数据包按照一条最优的路径发送至目的网络。 434. 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并使用网络层地址(如IP地址等)。 435. 路由器可以通过调制解调器与模拟线路相连,也可以通过通道服务单元/数据服务单元(CSU/DSU)与数字线路相连。 436. 交换和路由的主要区别在于交换发生在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而路由发生在网络层。交换机的主要功能包括物理编址、错误校验、帧序列以及流控制等。 437. 网关又称协议转换器,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产品,主要用于连接不同结构体系的网络或用于局域网与主机之间的连接。 438. 网关工作在OSI模型的传输层或更高层,在所有网络互连设备中最为复杂,可用软件实现。 439. 网关没有通用产品,必须是具体的某两种网络互连的网关。 440. 传输介质是网络中连接收发双方的物理通路,也是通信中实际传送信息的载体。 441. 评价一种传输介质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传输距离:数据的最大传输距离。 (2)抗干扰性:传输介质防止噪声干扰的能力。 442. 有线传输介质指用来传输电或光信号的导线或光纤。 443. 有线介质技术成熟,性能稳定,成本较低,是目前局域网中使用最多的介质。 444. 有线传输介质主要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 445. 无线传输的主要形式有无线电频率通信、红外通信、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等。 446. 双绞线是把两条相互绝缘的铜导线绞合在一起。 采用绞合的结构是为了减少对相邻导线的电磁干扰。 447. 网线制作的难点在于不同用途的网线跳线规则不一样,涉及到直通网线和交叉网线两种。 448. 如果计算机需要连接到Internet,必须安装“Internet协议(TCP/IP)”组件,并进行相应的配置。 449. 共享文件夹: (1)在“我的电脑”或“Windows资源管理器”窗口中,在要设置共享的文件夹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共享和安全”命令,弹出共享属性对话框; (2)选中“在网络上共享这个文件夹”,并输入“共享名”,单击“确定”按钮完成共享设置。 450. 计算机资源主要是指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 451. 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划分: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国际互联网。 452. 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划分:总线型网络、星形网络、环形网络、树状网络和混合型网络等。 453. 按传输介质划分:有线网和无线网 454. 按网络的使用性质划分:公用网和专用网 455. 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用于连接不同城市之间的LAN或MAN,广域网的通信子网主要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常常借用传统的公共传输网(如电话网),这就使广域网的数据传输相对较慢,传输误码率也较高。 456. 随着光纤通信网络的建设,广域网的速度将大大提高。广域网可以覆盖一个地区或国家。 457. 国际互联网,又叫因特网(Internet),是覆盖全球的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但实际上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技术,因特网将世界各地的广域网、局域网等互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 458. 把网络中的计算机等设备抽象为点,把网络中的通信媒体抽象为线,这样就形成了由点和线组成的几何图形,即采用拓扑学方法抽象出的网络结构,我们称之为网络的拓扑结构。 459. 数据交换、资源共享是计算机网络的最终目的。要保证有条不紊地进行数据交换,合理地共享资源,各个独立的计算机系统之间必须达成某种默契,严格遵守事先约定好的一整套通信规程,包括严格规定要交换的数据格式、控制信息的格式和控制功能以及通信过程中事件执行的顺序等。这些通信规程我们称之为网络协议(Protocol)。 460. 197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概念 461. Internet 是由网络路由器(Router)和通信线路连接的,基于通信协议TCP/IP构成的当今信息社会的基础结构。 462. 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463.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464. 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 465. Internet是通过分层结构组成的,从上到下分为物理网、协议、应用软件和信息4层。 466. IP地址具有固定、规范的格式,它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分成4段,其中每8位构成一段,这样每段所能表示的十进制数的范围最大不超过255,段与段之间用“.”隔开。 467. A类IP地址: 用8位来标识网络号,24位标识主机号,最前面一位为“0”,这样A类IP地址所能表示的网络数范围为0~127,即1.x.y.z~126.x.y.z格式的IP地址都属于A类IP地址。A类IP地址通常用于大型网络 468. B类IP地址: 用16位来标识网络号,16位标识主机号,最前面两位为“10”。网络号和主机号的数量大致相当,分别用两个8位来表示,第一个8位表示的数的范围为128~191。B类IP地址适用于中等规模的网络,每个网络所能容纳的计算机数为6万多台。例如各地区的网络管理中心。 469. C类IP地址 用24位来标识网络号,8位标识主机号,最前面三位为“110”。网络号的数量要远大于主机号,如一个C类IP地址共可连上254台主机。C类IP地址的第一个8位表示数的范围数为192~223。C类IP地址一般适用于校园网等小型网络。 470. 根据已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的域名体系最高级为cn。 471. 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它是Internet网络通信的基础,泛指所有与Internet有关的网络协议。 472. FTP:文件传输协议,在Internet中对远程主机的文件上载(从本机传到远端)或下载(从远端传到本机)。 473. E-mail:电子邮件,Internet中主要用来互通信息的工具,也是目前最流行最便宜的邮件服务。 474. WWW:万维网(World Wide Web),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一种交互信息查询服务,它是以超文本作为基本构造的信息检索系统。 475. Telnet:远程登录,用户以终端方式直接进入自己熟悉的远程主机,如同在主机前操作一样,只是受到权限和速度的限制。 476. BBS:电子公告板,网上随时取得最新的软件及信息的地方,也是“网虫”们流连忘返的地方。 477. ISP:服务提供商,主要为用户提供拨号上网、WWW浏览、FTP、收发E-mail、BBS、Telnet等各种服务。 478. Modem:调制解调器,主要是用于数据交换,其单位为bps(波特率)。 479. PPP协议:点对点协议,Modem与ISP连接通信时所支持的协议。 480. DNS:域名服务器,用户间Internet任意站点的必由之路,也相当于指路牌。在配置Internet软件时,必须将ISP提供给自己的DNS的IP地址写正确。 481. POP:邮局协议,收取E-mail的服务器,相当于信箱号码。 482.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发送E-mail的服务器,相当于邮箱。 483. 博客:Blog或Weblog,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是一种十分简易的傻瓜化个人信息发布方式。它是数字生活新时尚,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无线等,尽情展示自我、分享感受、参与交流。 484. WWW也叫3W、W3、Web,是英文词组World Wide Web的简称。中文译为万维网、全球信息网或全球资讯网。 485. 超媒体就是用超文本技术管理多媒体信息,即:超媒体=超文本+多媒体。 486. 媒体就是表现、存储信息的形式。一般常用的媒体有五种:文本、静态图像、音频、动态图像和程序。 487. 统一资源定位器由四部分组成,它的一般格式是: 方式://主机名/路径/文件名 488. www.gb.com.cn则为域名地址,其中www代表计算机名为万维网,gb代表“金桥”这个组织实体,com表示这是一个商业机构,cn代表中国。 489. 用户名@电子邮件服务器名 它表示以用户名命名的信箱是建立在符号“@”后面说明的电子邮件服务器上,该服务器就是向用户提供电子邮政服务的“邮局”机。 如: liming@sina.com。 490. HTML即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的缩写。它使用一些约定的标记(Tag)对文本进行标注,定义网页的数据格式,描述Web页中的信息,控制文本的显示。 491. 我们把用HTML语言编写的文件称为HTML文件。 492. 我们又把HTML文档称为网页 (Web Page)。 493. HTML语言是由世界性的标准化组织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制定的,通过浏览http://www.w3.org可以了解到HTML标准的最新动态。 494. 属性一般放在“起始标记”中,格式如下: <标记名 属性1=值1 属性2=值2 …> 文本内容 标记名> 其中标记名和属性之间用空格分隔。如果标记有多种属性,属性之间也要用空格分隔。 495. 一般HTML文件都是以开头,以结束。 其文件结构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1)头部(Head) (2)正文主体(Body) 496. 网页是全球广域网上的基本文档,用HTML书写,通常以.htm或.html为扩展名。 497. 信息安全包括四大要素:技术、制度、流程和人。 498. 信息安全所面临的人为威胁: (1)人为攻击 (2)安全缺陷 (3)软件漏洞 (4)结构隐患 499. 计算机犯罪,是指行为人以计算机作为工具或以计算机资产作为攻击对象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500. 计算机犯罪的特点: (1)犯罪智能化 (2)犯罪手段隐蔽 (3)跨国性 (4)犯罪目的多样化 (5)犯罪分子低龄化 (6)犯罪后果严重 501. 黑客行为特征表现形式: (1)恶作剧型 (2)隐蔽攻击型 (3)定时炸弹型 (4)制造矛盾型 (5)职业杀手型 (6)窃密高手型 (7)业余爱好型 502. 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框架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1)网络系统层次 (2)宿主操作系统层次 (3)数据库管理系统层次 503. 按照防火墙保护网络使用方法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1)网络层防火墙 (2)应用层防火墙 (3)链路层防火墙 504. 防火墙的体系结构多种多样。当前流行的体系结构主要有三种: (1)双宿网关 (2)屏蔽主机 (3)屏蔽子网 505. 1994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安全保护条例》对病毒的定义是: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506. 计算机病毒具有如下特点: (1)可执行性 (2)破坏性 (3)传染性 (4)潜伏性 (5)针对性 (6)衍生性 (7)抗反病毒软件性
|